2010年7月13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整理報導

蘇花海岸清水斷崖不但是世界級的地質景觀,更可能是影響台灣生物多樣化的重要地理屏障;學者先是發現,台灣特有的保育類褐樹蛙,在宜藍、花蓮呈現不同系群,進一步又發現兩縣有更多物種差異,有可能是蘇花海岸形成的地理區隔所造成,屬於國際上難得的現象。管理當局計畫深化研究後,把成果推向國際舞台,爭取此的為世界自然遺產。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林思民接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代表性生態系經營管理之蘇花海岸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網計畫(二)蘇花海岸地形的物種阻隔效應及保育措施調查」。

研究發現,許多在宜蘭縣境出現的兩棲爬行動物,往南過了和平溪或更南的立霧溪進入花蓮縣境,卻不見蹤影,有些產生遺傳分歧,有些則發生物種差異。林思民推論,新城到和平間的清水斷崖在演化生物學的研究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太管處表示,林思民去年針對褐樹蛙進行小尺度的分子族群遺傳學研究,已經發現宜蘭地區與花蓮地區的褐樹蛙在遺傳上呈現兩個系群,尤其到了和平溪與立霧溪之間,更呈現高度遺傳分化現象。

然而,目前的研究發現,部分翡翠樹蛙、面天樹蛙、古氏赤蛙等兩棲類,以及飛蜥科的黃口攀蜥,正蜥科的蓬萊草蜥、翠斑草蜥及壁虎科的無疣褐虎等爬行動物,可能只在宜蘭分布;而正蜥科的鹿野草蜥、南台草蜥,壁虎科的疣尾褐虎及半葉趾褐虎,則只占據花蓮地盤,未往北擴張版圖。林思民推測,牠們可能是以蘇花海岸作為分布界線

林思民表示,地理阻隔效應是促成物種種化與遺傳分歧的重要因素,以往的研究大多著眼於台灣本島的分化,很少針對蘇花海岸──尤其是清水斷崖與立霧溪這段劇烈的地形屏障,進行小尺度的探討,調查後卻發現在如此小尺度之內會發生如此劇烈的物種與遺傳差異,為世所罕見的特殊現象,也是難得的研究題材,今年將擴充至分布範圍類似的日本樹蛙及斯文豪氏攀蜥為研究物種,以比較不同物種的遺傳分化模式,來推測造成遺傳分化的歷史過程。

太管處表示,這項研究蒐集調查的證據及探討,經證實如具有特殊成果,預計可以推向國際舞台,提供通俗科學與環境教育的推展,增加未來爭取世界自然遺產的機會。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573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