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前,講師提早二十分鐘到現場測試自己的筆記型電腦與單槍投影機是否能順利連接,卻遲未能抓取訊號,折騰了五分鐘之後,決定嘗試主辦單位的筆記型電腦,期望可以順利投影。想不到依舊影像全無,主辦單位開始連絡校方資訊管理人員,一一克服每一步驟,終於在三十分鐘之後順利投影成功。在這測試的過程當中,我跟在講師旁邊努力協助,講師也趁此機會給予我機會教育:「就是因為可能會碰到這種問題,我們才需要提早到場。先測試機器,如果延後了開講時間,就要隨機應變的縮短演講,再不行,只好直接演講,最好是不要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可以事先思考,萬一真的到時候連單槍都投影不成功,我能祭出什麼備案呢?靠著一張嘴硬講?還是要隨身帶著備案教材(會不會過於杞人憂天)?亦或轉變演講素材(靠口頭演講「與大自然做朋友」這套教材,因為有許多動植物的故事,似乎能夠光靠說古方式而講得動聽)?現在還未親自上場,當然還沒想到一個定論,也許有機會可以跟夥伴們討論一下,哪一種方案比較容易採用。

    行前準備已完備,好戲準備上場,果然一開場就來個驚喜:講師與聽眾簡單說明之後,決定全程以「閩南語」演講!整場聽講頻頻紀錄物種的閩南語稱呼方式,收穫頗多,於演講結束陪著老師收筆記型電腦時讚賞了老師的閩南語功力,道地、親和,原來老師也是接觸荒野之後,開始問朋友或專家這些物種的閩南語發音,累積至今的成果。多聽、多問、多觀察是提升內涵的不二法門。

    因此堂演講時間長達兩小時,老師自己調整、增補簡報,豐富演講內容。整場演講互動性佳,談到櫻花鉤吻鮭價值、蝴蝶種類、蕨類種類等數據時,邀請聽眾一起猜一猜,而不是直接說出數值,使得聽眾熱絡參與。因為講師主要是依照詳細教案的程序進行著,知道了講師概略講述的內容,對我而言唯有老師臨時加入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時才會讓我特別印象深刻,不過雖然是照著這樣的程序進行,對於聽眾而言都是第一次聽到,依舊具有驚喜連連的效果。

    另外,因為在聽演講之前已經試講過同一講題,自己試講時困擾於每張投影片的聯接順暢度,希望帶給觀眾聽故事般流暢的感受,而非切換了投影片才彷彿想起什麼似的開始講這張投影片的故事,在此場聽講中觀察了講師有關切換用語,講師在前一張投影片能夠加點引語,引導出下一張投影片,能有這樣的功力,想必是對於簡報極為熟悉。看來花時間記憶簡報是不可或缺的準備。

    講師受限於必須於電腦旁邊操控簡報,沒有機會親近觀眾。今天的現場聽眾約40人左右,如能親近觀眾可以減少疏離感。因為自己是一位喜歡親近聽眾的人,在此場演講中思考著,我們的「自然生態之美」簡報有否走下講台的機會?當提出問題後遞個麥克風給回答問題者也不錯。

    聽講後與同行的四推夥伴簡短討論:一個講題說了很多遍,自己會不會疲乏?漏講了這些故事,會不會讓聽眾減少感動?這些提問,應該有許多可討論空間,僅提出自己近期想到的解決方式:破解疲乏可增加自然觀察,累積物種故事來避免。欲提升感動人心的魅力,練習豐富聲音表情而非背書般的語調,可改善。於事前準備時,規劃合宜的簡報時間,如已知演講時間少於90分鐘,直接抽掉一些投影片,不要快閃,對觀眾而言,比較不會有遺憾。如因故耽誤演講時間,同主題的投影片挑幾張講得仔細一些,其餘簡略介紹,不要每一張都只講一點點,或許也可修正不足。

    試講之後再看榜樣,可釐清自己的困擾,加速錯誤的修正。想不到自己常常要求學生課前要預習,課後要複習的這一學習態度,竟在推廣講師的培訓才真正應用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